伊朗与中国,历史纽带与现代博弈下的复杂关系
伊朗与中国,两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国,在历史长河中曾通过丝绸之路紧密相连,作为亚洲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,两国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呈现出多维度特征,本文将从历史渊源、经济合作、政治博弈及未来挑战四个层面,解析伊朗与中国的互动关系。
历史纽带:从丝绸之路到战略伙伴
公元前2世纪,张骞出使西域,开辟了连接波斯与中国的贸易通道,波斯帝国的文化、技术(如玻璃制造)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而中国的丝绸、瓷器则远销波斯,这种交流奠定了两国友好的历史基调。
1971年,中伊正式建交,冷战期间,两国因共同的反霸权立场走近;21世纪后,随着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伊朗“向东看”战略的契合,双边关系升级为“全面战略伙伴”(2021年签署25年合作协议)。

经济合作:能源纽带与基建投资
- 能源互补: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备国,中国是其最大原油买家(2023年日均进口约60万桶),美国制裁下,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帮助伊朗规避美元体系。
- 基建与科技:中国企业主导德黑兰地铁、伊斯法罕钢厂等项目;华为、中兴参与伊朗5G建设,但美国制裁导致部分合作受阻,如中国对伊投资从2016年峰值280亿美元降至2022年不足50亿。
争议点:伊朗批评中国在能源谈判中压价,而中国企业对伊投资因制裁风险态度谨慎。
政治博弈:共同利益与战略分歧
- 反美同盟? 两国在反对西方干涉、维护主权问题上立场一致,但合作限度明显,伊朗期望中国在伊核协议中提供更强支持,而中国始终平衡与美、伊关系,避免过度选边。
- 中东影响力:中国斡旋沙特-伊朗和解(2023年)彰显地区影响力,但伊朗对中沙走近心存戒备,担忧自身战略价值被稀释。
未来挑战:制裁、信任与多极平衡
- 美国因素:若美国解除对伊制裁,伊朗可能转向西方,削弱对华依赖;若制裁持续,中伊“抱团”将深化,但中国需权衡次级制裁风险。
- 信任赤字:伊朗认为中国“利益优先”,在关键问题上(如联合国对伊投票)未充分挺伊;中国则对伊朗外交的“摇摆性”(如亲近俄罗斯)保持警惕。
中伊关系是古代文明对话的延续,也是现代地缘利益的交织,两国在能源、安全领域的合作具有韧性,但战略信任不足与外部干预仍是障碍,如何在多极化世界中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