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根廷与伊朗,历史纠葛与国际博弈的复杂关系
**
阿根廷与伊朗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,其核心矛盾源于199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犹太互助协会(AMIA)爆炸案,这一事件造成85人死亡、300余人受伤,成为阿根廷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,阿根廷政府指控伊朗及其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策划了袭击,但伊朗始终否认相关指控,此案不仅成为两国关系的“历史伤疤”,更演变为一场涉及外交、司法与地缘政治的持久博弈。
历史矛盾:AMIA爆炸案的阴影
1994年AMIA爆炸案发生后,阿根廷司法机构于2006年正式起诉包括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在内的多名高官,并请求国际刑警协助逮捕嫌疑人,伊朗则以“政治诬陷”为由拒绝配合,两国关系跌入冰点,2013年,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·基什内尔政府与伊朗签署备忘录,同意成立“真相委员会”联合调查,但这一举措被国内反对派和犹太社群批评为“对恐怖主义的妥协”,最终因缺乏实质进展而搁浅。

国际博弈中的角色转换
近年来,两国关系因国际格局变化呈现新动向:
- 司法交锋:2015年AMIA案特别检察官阿尔贝托·尼斯曼离奇死亡(其生前指控克里斯蒂娜政府包庇伊朗),再度激化矛盾,阿根廷法院于2019年裁定真主党为恐怖组织,并重申伊朗涉案。
- 地缘政治因素:伊朗通过加强与拉美左翼政府的关系(如委内瑞拉)扩大影响力,而阿根廷右翼政府(如马克里时期)则采取亲美立场,进一步疏远伊朗,2023年米莱当选总统后,其强硬反伊朗态度可能加剧对立。
- 能源与贸易纽带:尽管政治紧张,两国仍存在有限的经济合作,伊朗曾向阿根廷出口石油技术,而阿根廷农产品出口也曾试探伊朗市场,但美国制裁始终是主要障碍。
未来走向:对抗还是务实合作?
阿根廷国内要求重启AMIA案调查的呼声未减,而伊朗则寻求打破西方孤立,拉美是其外交突围方向之一,若两国能在国际调解下就历史问题达成妥协,或可开辟能源、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空间;但若司法矛盾持续发酵,关系正常化仍遥遥无期。
阿根廷与伊朗的关系是历史创伤、国内政治与国际地缘交织的复杂案例,无论是寻求正义还是利益平衡,两国都需要在“对抗”与“对话”之间找到艰难平衡。





